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奇蹟課程》理論體系解說


《奇蹟課程》理論體系解說

 奇蹟課程區別了兩個世界:上主(God)和小我(ego),
真知(knowledge)與知見(perception),
真理(truth)與幻覺(illusion)。

 嚴格來說,分裂後的知見世界其每個面向都反映了小我。
然而,課程進一步地將知見的世界再分為妄見-與正見-之心。

 在這個架構下,課程經常使用「小我」(ego)一詞來指稱妄見之心(wrong-mindedness),而正見之心(right-mindedness)乃聖靈的領域,衪教導寬恕以修正小我。

 因此,我們會談到三個思想體系:
隸屬於真知的一體正見(One-mindedness),
以及反映著知見世界的妄見-(wrong-)與正見-之心(right-mindedness)。
我們的討論會沿著心靈(mind)的這個三分架構觀來進行。


所以,奇蹟課程是以兩種層次寫就的,反映了兩個基本的部分。
第一個層次呈現了一心(the One Mind)與分裂之心(the separated mind)的不同,
分裂之心中的妄見-與正見-之心(wrong- and right-mindedness)則是第二個對比。

 例如,在第一個層次,世界與身體是小我所營造的幻覺,因此象徵了分裂。
而第二個層次則與我們相信自己處於其中的世界有關。
在這裡,世界和身體是中性的,因此可服事於兩個目的中的任一個。

 對於充斥著妄見的小我,世界和身體是鞏固分裂的工具;而正見之心則視它們為聖靈的教具,我們藉此學習衪的寬恕課程。在這第二個層次,幻覺指的是小我的錯誤認知;例如,將對愛的呼求視為攻擊,視錯誤為罪惡。

 因此,課程注重的是我們的思想,而非思想的外顯形式,外在的形式其實都是思想的投射。
正如課文說的:「這個課程所強調的是因而非果」(T-21.VII.7:8)。
我們被敦促不要設法去改變世界(果),而應決心改變你的心(因)對世界的看法(T-21.In.1:7)。

 當學員練習手冊第193課聲明:「我願寬恕,這事就會消失了蹤影」(W-pI.193.13:3),這意思是我們對問題的認知和由此認知而生起的任何痛苦都會消失,但是物質層面的問題表相並不必然會消失。

 例如,若雨勢威脅到已定的計劃,引發了沮喪和失望時,我們不應祈求天晴,而應祈求幫助讓我們將這嚴酷的天氣,視為一個我們已選擇去學習功課的機會,那才是聖靈能夠教導我們的寬恕課程,而不是去否認小我有營造或影響物質世界的能耐。

 無論如何,由於物質世界只是我們念頭的產物,本質為幻,課程的重點是去修正這些錯誤或妄造性的思維,它們才是問題的真正源頭。此外,這個修正也容許聖靈的愛引領我們在世的行止。

一體正見

 基督的一體正見(The One-mindedness)正是天堂(Heaven)或真知之境:
是分裂前的靈性(spirit)、愛(love)、真理、永恆、無限及實相之境,
於此,上主所創造(creation)的一體(oneness)—祂所有聖念(Thoughts)的總和—是完整連貫無法打破的。
 這是與上主直接交流的自然狀態,上主的創造在上主之子有了分裂的心思之前就已存在。
 在這狀態中維持著完美和諧的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的組成:
1)上主(God)=天父;
2)衪的聖子(Son)=基督(Christ)=我們的真實自性(Self);
3)聖靈(Holy Spirit)=上主的天音(Voice for God)。
 我們的創造則被包含在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是我們自性或靈性的延伸。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不專指耶穌(Jesus),他也是基督的一部分,就如我們都是。


正見之心
 上主對於分裂的答覆(Answer)就是聖靈,而衪化解小我的計劃被稱為救贖(Atonement)。奇蹟課程徵用了許多詞彙來代表聖靈的計劃,它們實際上彼此互為同義詞。它們包括:奇蹟(miracle),寬恕(forgiveness),救恩(salvation),救治(healing),真實世界(real world),正見(true perception),慧見(vision),基督聖容(face of christ),理性(reason),正義(justice),神聖一刻(holy instant),神聖關係(holy relationship),使命,天賦任務(function),美夢(happy dream),基督再度來臨(Second Coming),上主聖言(Word of God),最後審判(Last Judgment),復活(resurrection),贖救(redemption),修正(correction),覺醒(awakening),以及化解(undoing)

 這些詞彙,屬於分離的知見世界,它們與修正妄見的過程(process)(奇蹟)相關,代表從聆聽小我罪咎懼的聲音轉向聆聽聖靈的寬恕之聲。

 如此一來,特殊或不神聖的關係成了神聖的。沒有這些關係,我們將無法自罪咎感中解脫,小我教我們透過否認來埋藏它、藉著投射來保留它。而聖靈藉由改變小我對投射的目的來扭轉局面,投射變成一個在他人身上看見被否認的罪咎的機會,並藉著將它帶回己內,終於讓我們改變了我們的心對它的看法。


 操練寬恕或化解罪咎的過程,體驗起來常是錯綜複雜又耗時甚長,但它基本上可理解為是一個包含三步驟的過程(請見, T-5.VII.6; W-pI.23.5; W-pI.70.1-4; W-pI.196.7-11)。

 第一步,當我們了解到罪咎是在我們自己內而非在另一個人那裡,便逆轉了投射。

 第二步,現在我們已經注意到了罪咎感,也承認我們才是它的源頭,藉著選擇視我們自己為無罪的上主之子而非小我罪貫滿盈的一群孽子,我們化解了罪咎的決定(decision)。

 前兩步是我們的責任,最後一步則是聖靈的,衪能為我們取走我們已釋放給衪的罪咎,帶著衪伴隨著我們的愛來正視罪,使我們能沒有判斷與罪咎感。這個在溫和的笑聲(laughter)中,不帶判斷的觀看(looking),體現了寬恕的深意。

 使用學員練習手冊做為我們的指導,隨著時間的進展我們能更為訓練有素地聆聽聖靈之聲,了解到所有的事情都是學習寬恕的機會(W-pI.193)。

 這裡對寬恕歷程的說明是參考:動盪階段(periods of unsettling)與將黑暗(幻覺)帶到光明(真理)中(bringing darkness(illusions)to the light(truth)),以及學員練習手冊第284課等段落。
 這些說明都反映了,當一個人開始認真地把聖靈的課程當一回事,並允許被否定的深藏罪咎開始浮出其意識表層時,所造成的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艱困歷程。

 當我們的罪咎終於被化解,正見之心修正了妄見之心,通往真實世界的橋樑便架設完成。當所有的障礙均已清除殆盡,我們在所有人身上望見了基督的聖容,我們心中對上主的記憶便如曙光破曉。

 當上主完成最後一步(last step)俯身將我們提昇至衪那裡時,這個分裂的幻覺世界便告終止。復歸於基督一體之心的正位,「我們已安坐家中,那就是…[上主]願我們安居之處。」(T-31.VIII.12:8)

妄見之心

 小我由三個基本概念所組成
罪(sin):相信我們已將自己從上主那裡分裂出來的信念;
咎(guilt):犯罪、做錯事的感受,出自於我們相信我們攻擊了上主的信念,我們篡奪了衪造物主(第一因)的角色,讓我們成了我們自己的造物主。
恐懼(fear):隨著罪咎感而來的必然情緒,源自於我們相信自己有罪,且應受小我虛構的報復之神的徵罰。

 小我為了存活,持續的為自己吸引罪咎感,因為罪咎感能證實罪的真實性,而小我正是誕生於罪中。小我一確立了罪的真實性,便教我們絕不要去處理它,甚至連看都別看,小我說無論哪一項都會讓我們被摧毀,因為憤怒的復仇之神—這神其實是小我為了切合自己的目而虛構的—熱衷於為我們反抗他的罪而懲罰我們,要不然他會淹沒在我們自己的虛無中而遭徹底遺忘消滅。只要不去看出這其實是我們心靈的決定,我們就絕不會去改變我們對它們的信念,這種恐懼能原封不動地保存著罪咎感與罪。

 帶著因恐懼上主而引起的焦慮與恐怖感離開後,既然上主已經成了我們的敵人,我們唯一的辦法是轉而求助於小我。小我將我們從罪咎感中解救出來的計劃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否認(denial),藉著否認,我們把罪惡感推出覺知之外,希望眼不見為淨。其次,在罪咎感被否認後,我們將它投射到別人身上,冀望能魔術般地(magically)透過無意識地將它置於我們身外而豁免罪咎感。

 投射(Projection)有兩個最重要的形式:
特殊之恨(special hate)與特殊之愛的關係(special loverelationships)。
在特殊之恨的關係中,透過指責別人應為我們的悲慘感受負起責任,我們的自我憎恨或罪咎感便轉移到他人身上。我們的憤怒(anger)與攻擊(attack)只是企圖想合理化這個投射,它說服別人應對我們投射在他們身上的罪感到內咎。特殊之愛的關係,雖然在形式上很不同,卻有著相同的投射罪咎的目的。我們的罪咎感教我們說我們是空虛、不滿足、不完整,有需求的,教的全是匱乏原理(scarcity principle)的各個面向。因為相信這樣的匱乏無法被修正,我們往身外尋求那些能滿全我們的人。於是,就採取了特殊之愛的形式:我有某些特殊需要是上主無法滿足的,而你,一個特殊的人帶著某些特定的特質,將能滿足我。當你這麼做時,我會愛你,若你不這麼做,我的愛就會轉成恨。

 小我的世界分裂成敵人(特殊的恨)或拯救者-偶像(idols)(特殊的愛),而他人身上真實的基督身分則變得模糊不清。判斷(Judgment)就是寧可留連於過去也不接納當下,這一向是小我的指導原則。由於利用他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構成一種攻擊,而任何形式的攻擊都會強化罪咎,透過特殊關係對罪咎感的維續,小我支撐了自身的存在。罪咎-攻擊的循環就這麼起動了,在這過程中,我們的罪咎感愈大,將它投射出去的需求也愈大,我們藉著在特殊關係中攻擊他人而完成這投射,卻只更添罪咎感,將它投射出去的需求因而隨之增強。

 小我的妄見之心是一個分裂(separation)的夢(dream),它最明確的表達就是營造一個物質的世界(world)做為「對上主的攻擊」(W-pII.3.2:1)。身體的(body’s)存在是疾病(sickness)、痛苦(suffering)、死亡(death)的同夥人,它們見證了身體好似真的存在,以之抵制從不受苦死亡的靈性。十字架苦刑(Curcifixion)是課程中小我的象徵,代表了相信攻擊和犧牲(sacrifice)的信念,在這樣的信念裡,一個人的獲利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損失。分裂世界的所有層面都是幻相,既然屬於上主的絕無法與衪分離,因此所有看似與上主分離之物,不可能真的存在。「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ideas leave not their source)的課程原則中表達了這個概念:我們是上主天心(Mind)中的一個觀念(或思想),絕不會離開它的源頭。



awakening覺醒
 課程談到分裂是個夢境,而我們需要從夢中醒來;因此救恩包括了聆聽聖靈要我們醒覺的呼喚—那召喚在我們內也在弟兄之內:以此方式我們領受了彼此的一體性,化解了引發夢境的起初分裂。

attack攻擊
 攻擊是將罪咎投射到他人身上,並企圖予以合理化,藉著舉證他人的罪行和過失好讓自己得以開脫;由於攻擊一向是將分裂的責任投射出去,故它絕不會有正當的藉口;攻擊也指與上主分裂的信念,為此我們相信上主將對我們報以攻擊和懲罰。
(註--「攻擊」與「憤怒」實質上是被當作同義詞來使用的。)

cause-effect因-果
 因與果是相互依存的,因為一方的存在確立了另一方的實存,並且,若某物本身不是一個起因,那它也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切存有(all being)皆具後果。

真知knowledge:
在真知的層次,上主是唯一的終極之因,而其聖子是衪的終極之果。

 知見perception:
在知見的層次,分裂的思想—也就是罪—是受苦與死亡之夢的肇因,這夢是罪的後果,寬恕藉著證明罪沒有後果而化解了罪;換言之,不管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上主的平安以及我們與衪互愛的關係完全不受影響;罪既沒了後果,就不能成為一個起因,也就無法存在。

creation創造
創造是上主的延伸或靈性的延伸,是終極之因,由之產生了聖子,為其終極之果;這即是基督的第一次來臨;聖子在天堂的任務即是如上主創造衪一般地去創造。
 (註:創造只存於真知的層次,不能等同於知見世界中的創造或創造力的用詞)

crucifixion十字架苦刑
十字架苦刑是小我攻擊上主因而也攻擊了衪的聖子的象徵,見證了這世界好似發生的受苦、犧牲,受害與死亡都是真的;也被認為是對耶穌的謀殺,一個教導我們愛的真實本質無法被摧毀的極端示範,因為死亡沒有克勝生命的力量。

death死亡
妄見之心:在妄見之心的層次,死亡是對身體似乎真的存在、以及我們好似真與我們的造物主(即生命本身)分裂的終極證明;若身體會死那就表示它必定活過,這意味著它的營造者—小我—也必定是真的而且活生生的;死亡也被小我視為是我們與上主分裂之罪的終極懲罰。

 正見之心:在正見之心的層次,死亡是指身體完成了它做為教具的目的後,便靜靜地躺下。

dream夢
在分裂後的狀態中,上主之子夢見了一個罪、咎、恐懼的世界,並相信這才是真的,而以為天堂是個夢境;聖子,作為夢者,是這世界的肇因,世界是夢者夢出的後果,然而在世界中,因果彷彿顛倒了,我們反而像是世界造出的果與受害者;夢這個詞彙,在課程中偶爾也用來指稱睡著時的夢,然而睡著時的夢與清醒時的人生大夢本質上並不是真有什麼不同,兩者同屬虛幻的知見世界。

face of Christ基督聖容
基督聖容是寬恕的象徵;當我們透過基督的慧見去看,擺脫了我們投射的罪咎,便能看到他人真正純潔無罪的面容;無論肉眼看到什麼,基督聖容是我們在自己內所發現而能延伸至他人的無罪本質。
 (註:不可與耶穌的面容或任何外在之物混淆。)

fear恐懼
恐懼是小我的情緒,對比於愛,愛乃由上主所賦予;我們預期自己的罪會受懲罰,恐懼由此滋生,它是我們的罪咎感求來的情緒;深信我們應受懲罰而產生的恐怖感,透過否認與投射的動力,使我們以攻擊他人來保衛自己,這麼做只是強化了我們的恐懼脆弱感,建立了恐懼復防衛的惡性循環。

forgiveness寬恕
寬恕是指與聖靈或耶穌一起看著我們的特殊性,而沒有任何罪咎感與批判;寬恕也指我們的特殊任務,那是指我們不再視某人為敵(特殊之恨)或偶像救星(特殊之愛),而寧可視他為弟兄或朋友,並移除所有投射在他身上的罪咎;寬恕也是奇蹟的流露或基督的慧見,超越了反映分裂心態的表面差異,而看到所有人在上主之子的神聖奧體內是合一的,一旦把罪當真,寬恕就成了不可能的事;寬恕是認出我們以為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其實是我們對自己做的,我們的人生劇本是我們的責任,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從我們身上奪走上主的平安,因此,我們寬恕是因為別人沒對我們做什麼,而不是別人做了什麼。

參見:正視小我
function天賦任務、使命

真知層次:天賦任務即是創造,是上主之愛或靈性的延伸;上主創造了衪的聖子基督,而基督則如其父親一般地創造,我們創造的天賦任務從無始以來未曾間斷,我們會在救贖完成時重新憶起此一天賦任務。

 知見層次:天賦任務是寬恕,救治,救恩,親自接受救贖,我們的特殊任務是去寬恕我們的特殊關係;聖靈的任務則是執行救贖的計劃,提醒每位上主之子他的特殊任務。

guilt罪咎
罪咎是犯罪的感受;它反映在我們心靈中所有對自己的負面感受與信念,通常是無意識的;它建立在根深柢固的無價值感上,好似更勝上主寬恕的力量,只因我們誤信上主會因我們似乎犯下與祂分離的罪惡而降下懲罰;我們聽從小我思想體系的勸阻,認為正視罪咎會毀了我們,為此我們不承認我們心靈中有罪,並以攻擊的形式將罪咎投射出去,例如對他人發怒或讓自己的身體生病。

ideas leave not their source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
 「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表達了因果法則,因為「因」與「果」不可能分離:念頭離不開想出它的心靈。

真知:在真知層次,「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是指聖子是上主聖念的延伸所成,  聖子離不開此一源頭,屬於上主的絕不可能與衪分離。

 知見:在知見層次,儘管世界似乎在心外,但是分裂的世界離不開分裂的心靈;因此,有形的世界並不存在,我們所見到的只是由同一個根源所投射出的幻相。

妄見:在妄見之心的層次,「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是指心靈發想了罪咎,而我們若藉著攻擊將心中的罪咎投射出去,則使罪咎在心靈中更形鞏固。

 正見:在正見之心的層次,「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是指透過寬恕延伸聖靈的愛,在弟兄身上看到聖靈的存在,會使我們更能覺察到自己心內的聖愛。

healing救治、治癒、療癒
疾病將分裂與身體弄假成真,療癒修正了心靈對疾病的信念;與(人際關係中的)對方在寬恕中結合帶來了治癒,將源自分立身體的知見—那是所有疾病的源頭—轉為我們在這世上共同的救治目標;救治的基礎是:相信我們的真實身分是靈性而非身體,因為只有分立的身體或小我思想體系會受苦,所以任何種類的疾病必定都是幻相;救治因此反映了奇蹟沒有大小難易之分的原則。


判斷:
真知層次:
 嚴格說來,上主並不判斷,因為衪的創造是完美的且與衪是一體;課程使用「上主的審判」一詞所反映的是,上主已認可衪的聖子是衪永遠鍾愛而且與祂為一的聖子。

 知見層次:
 妄見之心:在妄見之心的層次,判斷是譴責定罪,人們被割裂成「可恨」與「可愛」,但此一判斷只以過往為依據。

knowledge真知
真知就是天堂,或指分裂前的世界,是上主以及與衪一體的創造,在那裡不存在著差異或形式,因此並不包含這個知見的世界;不應與知識(knowledge)的一般用法混淆,知識的一般用法必然是二元對立的,需要一個「知道」的主體和另一個「被知道」的對象客體;在課程中真知反映的是非二元性(不二)的純粹體驗,沒有主客的分裂。

love愛
真知層次:愛是上主的存在本質,也是衪與其創造間的關係本質,那是永恆不變的;愛無法被定義也無法教導,我們只有在透過寬恕移除罪咎的障礙後,才能體驗、明白愛是什麼。

 正見層次(true perception):愛雖然不可能存於知見的幻相世界,然而,愛卻仍然能夠透過寬恕流露於此幻相世界中;相對於小我的恐懼,愛是上主賦予的情感,任何與他人真實的結合,都是愛的反映。


perception知見;認知;感知
層次一:在層次一,知見指的是分裂後,充斥形式與差異的二元世界,與真知的不二之境不能同時存在;我們對分裂的信仰肇生了這個世界,而分裂之念以外,這世界並不存在。

 層次二:在層次二,知見來自投射:我們在內之所見決定了我們會往外看到什麼;因此,對知見而言,重要的是我們對現實的詮釋,而非那些好似客觀無比的事實。
妄見之心:在妄見之心的層次,罪與咎的知見,強化了相信分裂為真的信念。

 正見之心:在正見之心的層次,知見認出了寬恕的種種機會,使我們得以化解相信分裂為真的信念。

projection投射
投射是心靈運作的根本法則:投射形成知見,我們在心內之所見,決定了我們在心外看到的世界。
妄見之心:在妄見之心的層次,藉著將罪咎投射到他人身上,攻擊他處的罪咎,否認罪存於己內,而鞏固了罪咎;透過投射,我們企圖將自己選擇分裂的責任推諉給他人。


 正見之心:在正見之心的層次,投射是一種延伸而推恩的原則,我們敞開心靈,讓聖靈的寬恕透過我們得以延伸(投射),從而化解了罪咎。

real world真實世界
真實世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透過徹底的寬恕,知見的世界從我們加諸其上的種種罪咎投射中解放出來:因此,改變的是心靈,而非世界,我們得以透過只願祝福而非詛咒的基督慧眼去看;真實世界是聖靈的美夢;是救贖的尾聲,化解了我們種種分別心,而容許上主採取最後一步。

resurrection復活
復活是由死亡之夢中甦醒;心靈產生了徹底的改變,超越了小我與它對世界、身體和死亡的知見,使我們能夠完全地認同於我們的真實自性;此詞也指耶穌的復活。

salvation救恩
救恩即是救贖,也就是化解分裂心態;藉由寬恕和奇蹟引發我們心靈的轉變,將我們從「認為罪和罪咎真實無比」的信念中「拯救」出來。

scarcity principle匱乏原則
匱乏是罪咎的一個面向;匱乏原則是一種信念,相信我們是空虛且不完整的,缺乏我們所需之物;我們會尋求偶像或特殊關係,以填補我們在自己內心所感受到的匱乏;匱乏原則必然會投射出剝奪感,相信一定是別人奪走了我們的平安,罔顧是我們自己推開平安的事實;相對於匱乏原則的,是上主的豐盛無缺原則。

Self自性
自性是我們身為上主之子的真實身分;與「基督」一詞同義,也就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相對的是我們為了取代上主的創造而營造出來的「小我」;偶爾也用來指稱上主的自性。

sickness疾病
疾病是將存於內心的衝突(罪咎)轉移到身體上;小我將注意力全神貫注於身體之上,以抵制靈性真相;生病或分裂的心靈是因,而生病的身體才是果,小我藉由自我犧牲讓他人內疚,將攻擊的責任投射到他人身上。

Son of God上主之子
真知:在真知層次,上主之子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亦即我們的真實自性,基督。

 知見:在知見層次,上主之子指的是我們各自分立為聖子的身分,亦即同時具有妄見之心與正見之心的小我;聖經的「人子」一詞在課程中偶被用來表示分立的聖子。

special relationships特殊關係
我們將罪咎投射於特殊關係上,以取代愛,也取代了我們與上主的真實關係;

 特殊關係看似要解除匱乏,其實卻是鞏固匱乏信念的防衛措施(我們透過特殊關係所做的,正是我們所要防範的),為了從他人取得某物,以填補我們在自己內察覺到的匱乏,「他人」就成了「與己分裂」的,而讓我們更相信自己早已與上主分離,並將此一分離的罪咎信以為真,以為我們真能攻擊上主的念頭,就是令我們感到匱乏的根本原由;

 人間的所有關係一開始都是特殊的,因為它們都始於「分離」與「相異」,必須透過聖靈的寬恕轉化為神聖關係;

 特殊關係有兩種形式:特殊的愛與特殊的恨,特殊的恨讓我們找到理由對外界發動攻擊,以將罪咎投射出去,而特殊的愛則是將攻擊披上愛的外衣,讓我們相信具有某個特質的某一個人能夠滿足我們某一種特殊的需求,所以我們才愛他,特殊的愛可說是一種依賴,是孳生輕蔑與憎恨的溫床。

Trinity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各層次的合一,並非世界所能理解,包括1)上主,即天父與造物主;2)衪的聖子基督,即我們的真實自性,也包括我們的創造;以及3)聖靈,為上主代言的天音。

world世界
層次一:世界是小我分裂信念的後果,分裂之念是世界的肇因;世界是分裂的想法,攻擊了上主固有的展現;世界是相信時間與空間存在之信念的表達,但上主全然超越了時間與空間,因此不會創造這個世界;「世界」一詞除非前後文特指真知的世界,否則指的即是小我分裂之後的知見世界。
 層次二:
妄見之心:在妄見之心的層次,世界是一座隔離的監獄,用以強化小對罪與罪咎的信念,使得世界好似能長駐永固。


 正見之心:在正見之心的層次,世界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寬恕課程的教室,是聖靈幫助我們超越世界的教學措施:因此,世界的目的便是要教我們知道「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宇宙之愛 整理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當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勒 Eckhart Tolle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十四歲時由"通神)學會"領養。"通神學會"一直宣揚"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的再臨(東方的"彌勒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世師"。
他很快就成為堅強無畏、難以歸類的導師。他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一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方,而是屬於全世界。一九二五年悟道以後,為了保持教誨的獨立無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脫離了"通神學會",解散了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並宣布真理乃"無路之國",任何一種形式化的宗教、哲學、宗派都無法一窺究竟。
此後的一生,別人一直要給他上師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絕。而他成道後的長達半世紀的宣講工作,卻不斷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權威,而且演講永遠像單對單的講話一樣。
他的教誨,主旨在於:要從根本改變社會,必須先改變個人意識才可以。他一直強調自我覺察(覺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與民族制約的必要。他一直指陳"開放"的極度重要,因為"腦裡廣大的空間有著無可想像的能量"。這個廣大的空間,或許是他創造力的源泉,也是對這麼多人產生了如許衝擊的關鍵所在。
因此,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
他一直對世人講話,一直到一九八六年過世,享年九十歲。他的六十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四十七國語文,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的基金會和學校。
當他的著名弟子普普‧賈亞卡(克傳記作者)第一次見到他時,問他的法門到底是什麼,他回答說:" 這個新的法門就是要將時間停止!"


相關書籍

图片
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Your Life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原文作者:J. Krishnamurti
譯者:麥慧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03/05
定價:320元

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傳
作者:PuPul Jayakar
原文作者:PuPul Jayakar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4年01月01日
定價:450元

图片
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J. Krishnamurti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5/05/1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00元

图片
跨越時空的覺知:克氏首度公開發表的演講錄
作者:克里希納穆提
原文作者:Krishnamurti
譯者:陳召強
出版社:親哲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定價:350元
图片
超越時空的冥想:克氏最有智慧的經典語錄
作者:克里希納穆提(印度)
原文作者:J. Krishnamurti
譯者:何正雲
出版社:親哲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7日
定價:320元
图片
活著,這件事第Ⅱ部:關於嫉妒和孤獨...等等
作者:克里希納穆提
原文作者:J. Krishnamurti
譯者:拉嘉戈帕爾
出版社:親哲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26日
定價:360元
图片
生與死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論自由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原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論關係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230元
图片
論上帝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自然與生態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Ktishnamurti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190元
图片
學習與知識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心靈與思想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人類的當務之急
作者:J. Krishnamurti
原文作者:J. Krishnamurti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05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心靈之旅1論真理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Krishnamurti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190元
图片
人靈之旅2論恐懼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Krishnamurti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180元
图片
心靈之旅3論衝突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Krishnamurti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愛與寂寞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200元
图片
謀生之道
作者:克里稀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克里稀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5年11月01日
定價:230元
图片
心靈自由之路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原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4年02月01日
定價:160元
图片
自由.愛.行動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原文作者:Krishnamurti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定價:180元
图片
心靈日記
作者:Krishnamurti/著
譯者:陳蒼多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4年03月15日
定價:150元
图片
質疑克里希那穆提
作者:J.Krishnamurti等/著
原文作者:J.Krishnamurti等
譯者:繆妙坊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01日
定價:330元

图片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著
原文作者:J.Krishnamurti
譯者:葉文可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2/11/2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30元

合一大學 :巴關-BHAGAVAN

巴關-BHAGAVAN
合一大學 簡介

合一大學創立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人類全然與無條件的解脫,帶進覺醒的『黃金紀元』。」 合一大學(Oneness University) 由Sri Bhagavan與他的妻子Sri Amma在1996年共同創立,是一所位於印度千奈(Chennai)西北方約80公里的靈性成長學校。合一大學會集古老的智慧與人類偉大的內在力量,幫助所有人在超越宗教、種族、國籍、文化背景、歷史、社會經濟水平的情況下認識自己以及醒悟自己與神的關係。每年有數千位來自世界各國 (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非洲、英國、義大利、法國、瑞典、丹麥、德國、荷蘭、以色列、俄羅斯、中國、南韓、日本、台灣、澳洲、紐西蘭與其他更多的國家) 的學員齊聚這裡參與各階段不同的課程, 在這所獨一無二的大學中接受祝福與教導。

Sri Bhagavan 主張在2012年,世界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層次-「黃金紀元」。而這個使命是透過全世界60,000人在合一祝福(Deeksha)的幫助下達到覺醒、開悟,以共同創造「黃金紀元」的來臨。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千5百人覺醒,印度、美國、日本、俄羅斯、台灣等等,合一運動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廣泛的擴展著。 「這所大學的存在是幫助你開悟,幫助你了悟神,幫助你成為真正的人類。來自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在這裡獲得覺醒和回歸與萬物合一的狀態。」
~Sri Bhagavan
图片
合一大學 創辦人簡介

Sri Bhagavan 與 Sri Amma 為全球知名的靈性導師、先驅的開悟者。他們夫妻一直致力於加快釋放人們的痛苦,並幫助人們生活過得更好。

Sri Bhagavan 出生於1949年3月7日。在很年輕時,他即說他會對世界產生一個巨大的轉變。 Sri Bhagavan 可以深切感受到全人類的痛苦,他瞭解到一個悲傷的事實:儘管經過數千年的艱苦努力,人還是無法靠自己得到轉化,而這個轉化意識狀態只能被給予。他內心有著堅強的信心,當時機成熟時,他有能力幫助人類達到盼望已久的目標 - 內在的自由與完全的喜悅。

Sri Amma 出生於1954年8月15日。 如果說 Sri Bhagavan的使命是給予覺醒 ,Amma選擇在人們追求覺醒前,滿足他們心中的渴望,因為除非渴望得到滿足,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對覺醒產生強烈興趣。

從1983年到1990年Sri Bhagavan 和 Sri Amma 與他們的第一批弟子,建立起ㄧ所稱為Jeevashram的心靈學校,在這段期間,學生們開始強烈地經驗到宇宙意識。一段時間之後,Sri Bhagavan開始了真正的計畫,透過合一祝福 (Deeksha) 傳遞合一意識狀態給世界上所有的人,將人類帶進「黃金紀元」。

相關書籍

图片
覺醒時刻 :巴觀的合一祝福(附實修CD)
作者:巴觀
原文作者:Sri Bhagavan
譯者:彭芷雯、傅國倫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25日
定價:300元 
图片
愛,從接納自己開始:發現愛,深入關係,到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Love is to accept yourself
作者: 巴觀
原文作者:Sri Bhagavan
譯者:傅國倫
出版社:新星球
出版日期:2014/08/0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鑽石途徑:阿瑪斯-A.H.Almaas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第四道:葛吉夫G. I. Gurdjieff

第四道:葛吉夫G. I. Gurdjieff

第四道是葛吉夫(George Ivanovitch Gurdjiff)與他的大弟子鄔斯賓斯基(Peter Damein Ouspensky)創始的一種學派,或系統。

葛吉夫的前四十年,與布拉瓦茨基夫人一樣,籠罩在神秘中,而由他自己創造成傳奇或神話。他的出生地卡爾斯(Kars),在俄土邊境,聚居著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俄國人、庫德人、韃靼人等,並且各種宗教,從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到蘇菲教(Sufi),從佛教到巫教(Shamanism)到魔鬼崇拜,都各有一席之地。這樣的背景,加上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學說,再加上葛氏對舞蹈和戲劇故事的愛好,產生了「第四道」。

葛吉夫將人分為幾個獨立的中心─本能(肉體)中心、情感中心、理智中心。
這些必須平衡發展,所以必須對之「下功夫」(the work)。

第四道為何有這樣奇特的名字?鄔斯賓斯基的解釋是:

第一道是(回教或印度教)苦行者之道。對肉體下功夫,藉由折磨肉體,以獲得控制肉體的力量和意志。

第二道是僧侶(和尚)之道。憑藉信心、宗教信仰,而使情感中心得到發展。

第三道是瑜珈行者之道。藉著對知識和意識下功夫,使理智中心發展。

葛氏認為前三道都失之偏頗,所以提倡第四道,又叫作狡猾之道(the sly way),巧妙地避免前三個障礙,平行發展自己的肉體、情感和理智,並且著重的是驗證(verify)而非信心。

第四道有許多特殊的論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醒人要「記得自己(self remembering)和「不要認同」,與克里希納穆提等的自我覺察和傳統的觀照有相應之處。葛氏自己沒有著述,從鄔氏及其他人的書中,我們可以略見第四道的觀點。鄔氏說,人生在世如關在監牢裡,無從脫逃。又說,人死後,靈魂被月亮吞食,因為月亮需要這種食物以進化為下一個地球等宇宙論及心理學。

葛氏說,所有的人都是「機器」,都受制於外在環境的影響。唯一的覺醒之道是葛氏設計的一些文本(context),第四道稱為「下功夫」,以使弟子們能接觸「真實而不變的『我』」,從只會反應變成去「行動」。

他不重理論,反對強調「知性」的教育體制,而重「轉化技巧」。他在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人類和諧發展學院」所開發出的有關人際關係與個人成長的種種奇特實驗,影響六十年代以降的一些以嚴酷考驗來做治療主軸的新時代派別,如 EST之類的「魔鬼訓練營」。

葛氏告訴弟子們,他們對秘教的理念都是廢話,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個人才能都是垃圾,唯一有意義的是剝除所有熟悉的東西,以便能發展他們的「本我」。而這一點無法藉學習或冥想來達成,必須藉由一起生活與工作,按照他派定的勞動來達成。


相關書籍

图片
探索奇蹟─認識第四道大師葛吉夫
作者:P. D. Ouspensky
譯者:黃承晃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9年07月03日
定價:400元 

图片
生命的真相: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教導
The Reality of Being: The Fourth Way of Gurdjieff
作者: 珍妮‧迪‧薩爾斯曼
原文作者:Jeanne De Salzmann
譯者:孫霖
出版社:新星球
出版日期:2014/11/27
定價:450元

图片
與奇人相遇: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靈修之路
作者:G.I. GURDJIEFF/著
原文作者:G.I. GURDJIEFF
譯者:劉蘊芳、黃梅峰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26日
定價:3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