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奇蹟課程》「三位一體」的觀念



《奇蹟課程》「三位一體」的觀念

《奇蹟課程》沿用基督教「三位一體」的觀念來解說生命的實相,有趣的是,聽起來像基督教,感覺上卻更接近佛、道、禪、密。
三位一體的第一位,上主(真神),代表著一切存有的終極根源,西方習慣稱之為天父。它無形無相、永恆不變、一體不分、無窮無盡,祂是圓滿的愛,無限的光明,純粹屬靈的境界,凡是可朽的物質,都不可能出自祂。由此可見,《奇蹟課程》中的上主,不過是老莊的「道」與佛之「法身」的一個別名而已。

這生命根源並非死寂不動的,它生生不己,不斷地自我延伸,自我給予。如此「推恩」的結果,創造出了「三位一體」的第二位:聖子,又名基督。這位基督並不是一個人,它(祂)是上主由自身延伸出來的「生命原型」,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或存在本質。為此,分享這一原型的我們,全都是名副其實的「上主之子」,同具圓滿的神性,無二無別。

基督是上主所創造的聖子。祂是我們共享的自性(Self),將我們相互結合,也與上主結合。祂是那依然存留於天心的聖念,天心是祂的根源。(W-P12. 6:1~3)

很顯然的,基督這一名詞在《奇蹟課程》中並不等於耶穌,它代表了我們與耶穌共有的圓滿神性,與佛教的「自性」與「佛性」毫無差別。佛說:只要了悟自性本來,便已進入了佛的境界;《奇蹟課程》也說: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純潔無罪」、「百害不侵」的本來面目時,便回歸了基督。

神的創造只有一個,故基督也只是「一」,天地萬物都結合於這個「一」內。我們當初因一念之差而自絕於實相之外,經過千百萬劫的流轉,營造出整個世界的幻境,分裂為億萬個體。然而,這並不足以毀滅我們的一體實相,我們終將認出彼此清靜無染的面目,再度結合為「上主聖子之奧體」(The Sonship),回歸基督的圓滿之境。

那麼耶穌又是誰呢?他自稱是我們的長兄,已經完成了他的救恩,繼續以智慧與愛引導我們,為此,我們敬愛他,卻不必崇拜他,因為他自己說了:

關於我的一切,沒有一樣你不能達到。我所有的一切,無非來自上主。此外,我一無所有,這是我們當前不同之處。這使得我所在的境界,對你而言仍是有待開發的潛能。(T-1 II. 3:10~13)

換句話說,我們與耶穌唯一不同之處,不是他多了什麼,而是他少了一些東西;反觀迷失的我們,並不是少了什麼,只是多了一堆自己營造出來的虛妄,這不正是老子「為道日損」的道理?耶穌與我們擁有完全相同的基督自性,只因他以放下了一切虛妄,也就是佛教所謂的「空性」,才算悟入了此一自性,才完成了救恩。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應該學會超越舊時代所執著的宗教籓籬,試著開放心胸,接納各方面「善知識」跨越時空所傳遞下來的訊息。我常勸慰非基督徒的讀者,不要把書中基督教詞彙看的那麼嚴重,更不必把耶穌神化,與佛勢不兩立似的。何妨在這東西文化交會的時代,結交一位「洋朋友」,聽聽他是否有話可說,如此而已。

天人之隔
我們的自性(基督)既然享有造物主的一切特質,必也分享了創造能力,生生不已,延伸不盡。身為上主之子的我們,縱然「誤以為」自己已與生命得根源分裂,雖未失去自性本有的創造天賦,卻因心靈受到汙染,創造能力被扭曲為「妄造」(miscreation),形成了無情虛妄的世界。

然而,切勿忘了,我們雖然擁有創造的能力,卻不是造物主,最多只能成為創造同工(co-creator),因為我們本身仍是「受造物」,而非終極的根源。當新時代讀者喜稱「我即是神」時,應了解其中微妙的差別。不論上主賦予我們多大的自由,我們不是「實相」的主人,最後的主權不在我們的手裡。小我日夜喊著自由的口號,想要篡奪這一主權,幸好,這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事,否則,實相若真由我們來操控,我們早已落入萬劫不復之地了。

我們雖不能改變實相,但我們卻有逃避真相或否定真相的自由,而曾幾何時人類確實做出了這個錯誤抉擇,基督教稱之為「原罪」,在佛教則稱為「無始無明」。人類無法面對這一錯誤的結果,便刻意將它遺忘(心理學稱之為壓抑),自已為被神所棄,懷著天譴的恐懼而投射出一個「因果報應」的世界,做為躲避真理實相的藏身之所。

這個「現實」世界,與天堂成了強烈的對比。天堂內一切圓滿無缺,一體相通,那兒沒有孤獨分離的個體,沒有過去的陰影與未來的焦慮,只有生生不息的現在,時時刻刻都結合於神聖的大愛之中。在那兒不再追尋,無須彌補,安然活在「本來如此也永恆如此」的實像裡。
世界裡的每一個元素與特質都與天堂恰恰相反。這兒,沒有完美、永恆及合一,放眼望去都是支離破碎與分崩離析。

好好正視這個世界,你就會看見,沒有一樣東西能依附在自身之外的任何東西上……你所見到的世界是靠「犧牲」一體性而形成的。那是一幅完全分裂,毫不相通的圖像。每個實體的周圍好似都築了一座狀極堅固的圍牆,……每一部分必須犧牲其他部分,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因為它們一旦結合,各部分才能保全它們的自我。(T-26 I.1:7~8,2:1~5)

每個人都生出一具身體,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心思,在時間與空間中遊蕩,每一個個體都想吞併另一個個體,使自己重歸完整。這種「自衛」心態以及伺機獲取的「利用」心機,只會加深自己的內疚,覺得自己確實罪孽深重,於是,外在的風吹草動都成了天網恢恢的報應。

實相與幻境的橋梁

已在夢中打滾了千萬劫的人類,除非被人喚醒,自己幾乎不可能甦醒過來的。因為在夢境中,我們不只營造出「眼可見,耳可聞,手可觸」的現實世界;在此之先,我們先發展出一套只能「如此看,如此聽,如此覺」的認知能力與身體,它們之間彼此支撐,證明彼此的真實性。因此,我們若要走出夢境,便不能依賴自己的感官與推理,那麼還能靠什麼?

在陷入徹底的無知與無能之中,我們需要新的嚮導引領我們走出這個黑暗,於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聖靈便出現了。只是《奇蹟課程》的詮釋與傳統有所不同,強調它「非人格或神格化」的特質。在天堂的圓滿境界中,基督與聖靈都是上主的延伸,幾乎沒有差別,故無須分開來解釋正確用法。但自從上主之子誤以為與神決裂以後,那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自性(基督),仍舊存留於聖子心中,只是被我們打入了冷宮而已。於是,默默陪伴著我們流轉於人世的那一形式的自性,我們稱之為聖靈。

於是,聖靈成了上主與其分離的兒女之間僅於的一道聯繫,它隨著天人分裂而進入了我們的世界,在我們心中繼續為實相發言,成為上主的喉舌,也成了人類的良知。兩者本來是一回事,只因我們的心目受到了蒙蔽,活在天人分裂的狀態,聖靈才成了橫跨實相與幻境的橋梁。它既是上主的延伸,故了知實相;但它也隨著人心進入了物質生命,故也明白世界的運作法則。它成了人心良知,迴盪著天人分裂已前的記憶。

我們若想在佛學詞彙中尋找相近的理念,我覺得不生不滅的「佛性」最為近似「聖靈」的概念。在希伯來文聖經裡,聖靈是不具「人格」意味的,始終用「它」來稱呼,直到基督教神學才逐漸將它轉變為「祂」。

正因這不生不滅的聖靈或佛性,陷於肉體與物質世界的人類才有回歸天鄉的希望,因此,《奇蹟課程》說,聖靈乃是上主對分離兒女的「終極答覆」(Answer),也是虛妄世界的「救贖原則」(Atonement)或「修正原則」(Correction)。它的臨在證實了「天人分裂」這一事實根本不曾發生過,只是惡夢一場而已。這個生命的嚮導,能夠利用夢中的一切機遇,引領我們走出夢境。


文/Mira 編輯自「點亮生命的奇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