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去,超越問題,而非解決它】克里斯多夫•孟



【去,超越問題,而非解決它】

克里斯多夫

親密關係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你是否常常怪罪對方,亦或者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顧影自憐?在這個關乎一個人幸福與否的最重要的方面,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其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呢?

親密關係中兩性之間的問題是沒有公式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哪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人。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榮格常說:問題不能被解決,但人可以成長而超越問題。
對此,愛因斯坦也有類似的觀點——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親密關係中我們有時會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事實上,拯救者本身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樣,我們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受害者存在,他們如果得不到幫助,就沒辦法突破自身所受的限制。這等於否認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能性——每個人的心中都已經擁有他們所需要的所有事物。

我們需要知道,拯救者只不過是受害者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創造拯救者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痛苦、感覺自己很重要,以及得到「正面」的感覺。拯救者的存在,恰好能與迫害者及受害者的負面特性產生互補的作用。

所以,拯救者是為了應付問題才產生的,因此他永遠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他會四處尋求答案,但他能仰賴的只有舊的「知識」,所以他依賴的是過去,而不是當下的決斷。

除了問自己之外,我們必須另外打開一個知識來源,才能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面對所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都一樣。問題不能夠解決,是因為我們在非常有限的知識來源中尋找答案,卻不懂得運用我們的想象力和直覺來突破問題的框架。只依賴舊有的知識,人們永遠沒辦法成長——唯有吸收新知識才能成長。

所有問題,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我們會發現,每次經歷過問題之後,你都能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生活也變得更豐富了。也許你變得更自信,更聰明,學會相信生命,或是發現了自己的一項天賦。如果你沒有得到(其實是不懂得珍惜)這一份禮物或寶貴的經驗,往往是因為這個問題讓你失去的事物,是你不肯放棄的(這種現象最常見於失去了至親的人身上)。

在解決問題、得到禮物或經驗之後,我瞭解到,生活中出現危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靈魂要發放禮物或經驗。每當靈魂向它的目標邁進一步,危機就會發生。至於靈魂的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會有多深,完全視我願不願意降服而定。如果問題會讓我失去些什麼,而我卻不願意放棄,那麼我就會對抗;而對抗,就會耽擱我得到靈魂贈禮的機會。如果事情這樣發展,那麼我就只得受苦了。

曾經有幾次,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問自己的靈魂,是不是有什麼禮物或經驗要給我。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並決定接受這份禮物。做了這樣的決定,就能大幅縮減解決問題、得到禮物所需的時間。我相信其中的原因是,遇到問題時,我們總是習慣於用憂慮、緊張、恐懼、慌張,或是完全的恐怖來面對。恐懼的反應帶來的則是掙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問題。這樣一來,我就會耽擱許多時間才能解決問題。然而,如果心中能將精神集中在即將得到的禮物上,就能產生希望和信任,它們會安撫我的恐懼,讓我用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而不受迫害者或拯救者的影響。

『你所看到的問題,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覺得伴侶在迫害你,不管是用攻擊、批評、責怪、嘲諷或其他的方式,那麼請仔細地聆聽伴侶對你說的話:有什麼是你心裡的批評沒有說過的嗎?如果伴侶是拯救者,那麼TA給你的忠告,有什麼不是這麼多年以來你沒有告訴過自己而又拒絕了的嗎?而如果TA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那麼你難道不覺得對方和你自己——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早已被遺忘的小時候的你——很像嗎?是不是你無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現在卻反映在TA的身上呢?

在所有挑戰中,「受害者監牢」的三個層面都會存在,他人會扮演你戲劇三角形中的配角。有時候你會扮演「迫害者」,用理直氣壯的憤怒來攻擊伴侶。有時候你會分飾拯救者和迫害者兩角,試著用「野蠻的愛」把你的受害者伴侶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或者你也可能扮演拯救者,盡一切力量去鼓舞你的受害者伴侶。有時候你會變成受害者,向你的拯救者伴侶求救,但伴侶突然失去了耐心,轉換成迫害者的角色。還有些時候,你扮演的受害者會一面求救,一面卻又拒絕接受幫助。

如果檢視一下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們就會發現,三者之間可能發生的互動情形,有數不盡的排列組合。但如果我們能瞭解,監牢中的這三個角色都是我們內心所創造出來的,那麼我們就會不再扮演受害者。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問題的原因——是我們的靈魂往前邁進了一步,所以讓現狀起了大變動。然後我們就可以選擇,是要和靈魂合作,還是要繼續玩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遊戲,而讓問題繼續存在。

『人都有能力為自己遇到的問題100%負責』

只有當我們願意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負責的時候,我們才能拿回選擇的力量。一旦立了願,決定要完全為自己生活中的事負責,我們就能得到平靜和清明的心智,做出對每個人都好的選擇。

*對問題「負責任」的態度,可以劃分成以下十個階段:

1這個爛攤子是別人的責任,應該來收拾殘局的是他們。
2這個爛攤子是別人的責任,他們是壞人,我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3這個爛攤子是別人的責任,現在,雖然受害的是我,我卻必須要收拾殘局。
4這個爛攤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實在沒辦法控制自己。
5這個爛攤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可以超脫這種情形。
6這真是個爛攤子。我該怎麼處理呢?
7爛攤子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我要學會怎麼處理。
8這個爛攤子不是任何人的錯。我有能力處理它,並在過程中讓自己成長。
9這個爛攤子是我引來的。現在我可以做出對自己較好的選擇。
10其實,是我「創造」了這個爛攤子。

對,這個爛攤子是我們的一部分。於是我們得到平靜了,真的!在我們因瞭解而成長後,「責任」這個詞的含義也從罪惡和羞恥變成回應和自由。

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我高中時的老師韋納先生要求我們質疑有關時事、政治、歷史,以及學校的、一直被我們視為事實的所有事物。他堅持的理念是,要得到真正的知識,必須提出問題、超脫已知事物。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現有的信息和知識,是不是真的?」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我們已知的事物並不能讓我們得到平靜,或讓我們瞭解自己是誰。只有在我們把誤認為是「知識」的答案都拋開時,我們才能得到無限的自由。一旦離開了「受害者的監牢」,你就能自由地體驗純真的生活,不受信念的限制。你可以真正地瞭解自己。「你必須瞭解真理,真理會讓你自由。」

瞭解自己的過程,從問問題開始——探詢在信念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問題,如:「這件事的事實是什麼?我的念頭都是真的嗎?」「有什麼禮物或經驗,是這件事賜給我的嗎?」「我該怎樣才能平靜地接受痛苦?」「我現在所能感受到的最重要的感覺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能解決衝突的事實是我可以向伴侶表達的?」「我真正想從這個狀況中得到的是什麼?」「我該怎麼去愛我的伴侶?」「我是不是該寬恕什麼人?」

以上是這類問題的幾個例子。如果能用天真無邪的心來問這些問題,你就能從中解脫,進入全然覺知的領域。一旦進入了這個領域,你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直接的方法,並體驗到自覺的愛。

沒有什麼問題是.....愛無法解決的.....

這項原則不需要解釋,只要我們能真心相信自己的靈魂就行了。為了消除嫌隙,我們必須做出自覺的選擇,與伴侶、朋友、親戚,甚至陌生人更親近,而這是身陷受害者三角監牢里的人所做不到的。這是因為不管你選擇三角形中的哪一個位置,你都會決定「配角」所扮演的角色。

有時候你可以借由與伴侶分享同一個位置,假造出親密的感覺。如果跟伴侶分享的是受害者的角色,你們就會創造一個共同的迫害者;如果想兩人一起扮演拯救者,你們就找一個受害者來讓你們拯救;而如果想一起當迫害者,你們只要找一個代罪羔羊就成了。

但是,害人終害己,受害者的監牢終究還是會傷害到你們的親密關係,而假造的親密感會消失,讓你們不得不面對彼此。受害者的監牢就是為了阻撓真正的親密關係而存在的。除非你願意捨棄監牢帶給你的不真實的安全感,轉而尋求真理,否則你永遠也無法穿越牆壁。

想要體驗真理,只要開口問就行了。如果你問的問題,是只有你的心和靈魂才能回答出來的,這就代表你的選擇是要瞭解真理,而你想要找到答案的決心,就能讓你穿越牆壁而得到真正的親密關係。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雖然很複雜,要得到自由卻很簡單,只要有誠懇的意向就行了。


作者克里斯多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