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責任真面目



責任真面目

  「為自己負責」在奇蹟圈和心靈圈是個普遍流行的觀念。或許較少談到的是「為他人負責」的說法。《奇蹟課程》讓我們為自己的情緒、信念、和動機負起全權的責任(total responsibility),不論外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觀念並不難理解,但想貫徹始終卻需要長足的鍛鍊。可以說整部《課程》就是由少數幾個重要的觀念組合延伸而成的,只要能完全臣服,毫無保留地活出,就能翻轉我們的生命。

  只要,是的,只要。這兩個字說來簡單,要做到卻不簡單。不論外頭發生什麼事,我都願意為自己負責,那怕是愛情觸礁、人財兩失、病魔纏身、甚至瀕臨死亡。那的確需要極大的願心和勇氣。但也唯有如此,心靈才真有解脫的機會,因為只要把罪過怪到別人頭上,寬恕便無以立足,平安便無法降臨。為自己負責就是承認力量在自己身上,而非別人手中,雖得老實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但既能認出力量不在外邊,離解脫就不遠了。心靈願意用什麼眼光看這個世界,是由它自己決定的,既是如此,沒有理由它不能活在平安、喜樂之中。只要它願意。是的,只要。

  然而,責任只要一扯上義務(obligation),它就搖身一變成了小我。《課程》裡根本沒有這類概念,包括雜七雜八的規範、戒律、儀軌。中文翻譯偶有的「寬恕是我們的責任」實是錯翻,因為原文中並沒有責任這個字,推其語句亦無此內涵。責任和義務就跟道德一樣,是小我的障眼法、煙霧彈,也可以說是我們挖給自己跳、也挖給別人跳的坑洞。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道德責任的根基,否則那些聰明過人的哲學家不致花費數千年還解不開這道題:道德的根據究竟是什麼?

  何以說制定責任和義務是搬磚頭砸自已的腳?因為只要無法完美達成責任的期待,我們就會給自己定罪,也給他人定罪。可以說小我真正的動機就是想定罪,只是編出個既好聽又堂而皇之的說詞,把罪說成是責任,咎說成是道德。這是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討論「誰有什麼責任」的原因,因為這類討論十之八九都是在定罪,剩下的十之一二則是替未來的罪狀預先備好紙張。定罪總需冠冕堂皇的理由,因為沒有人想承認自己是個無理取鬧的瘋子,因此來到地球瘋人院的人都相當善於羅織不存在的罪狀。

  到底誰有什麼責任,誰說了算?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令人啞口無言。事實上,只要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就會知道這種問題不僅沒有答案,而且根本荒謬絕倫。它不過反映出小我再怎麼樣就是想定罪的瘋狂念頭,卻使整個人類社會浪費大把時間、精力、金錢、口水在其上頭。責任使得心靈無法自由,因它所做的事往往是不情不願的,只因出於恐懼和罪咎,而不得不然。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說:假使從此取消一切責任義務,社會豈不大亂?的確,因此這篇文章並非鼓吹從制度面取消責任義務。事實上,一切制度面的改進都是有限的,因為遵從制度的心靈並未跟著改變;自私、匱乏、貪婪的心靈必會想盡辦法鑽制度的漏洞。真正的下手處是心靈,而非制度,這是多數學者和政治人物看不清的一塊。況且,責任義務根本就是心靈自己編造出來,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一旦有一天多數人都看清了,這個世界也就不再需要什麼制度了。

  倘使心靈弄不清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才是對自己最有益之事,它必定會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這是不論強加什麼責任義務都不會改變的事。學習《奇蹟課程》的人不見得要違反社會的道德責任,但他可以在心境上逐漸放下,知道這些規範不具任何意義。只因他已看穿責任義務的背後動機,故不會以此來給自己定罪,更不會為此定罪他人。

  《課程》裡沒有應該,只有想要。「應該」牽連到責任、義務、道德、各式規範,它是強迫,它是定罪的口實。事實上,許多情緒勒索者(emotional blackmailer)就是利用這兩個字對他人予取予求,因為「你應該……」往往很能激起對方的罪惡感。被勒索的人甚少三思,這「應該」二字究竟是由誰來制定的?事實上,聖靈的思想體系根本沒有應該這兩個字,包括「我應該寬恕」,或者「我應該把《手冊》練好」。應該不僅會箝制我們的心靈,更會激起抗拒。為此,聖靈只問我們想要什麼。想要才有真正的動力,也才蘊含了真正的自由。真想寬恕的人必會寬恕,因為寬恕只需我們的願心,而從來不靠外在或內在的逼迫。


  我願意愛妳,也願意寬恕妳,但我不為妳負責。妳的恐懼、失落、焦慮、疾病、甚至死亡,都不是我的責任。同樣的,妳也不必替我負責,不論我陷入何種挫折、痛苦,妳都不必。這種關係乍看之下令人驚恐,卻能使心靈自由。愛內沒有怨尤,愛內也沒有箝制。沒有人應該為了另一個人而不能活得自在喜悅。自在喜悅也並不等同於冷漠或背叛。事實上,只有小我才是真正冷漠無情的,它常假愛之名將它人綁在我們身旁受虐。

許自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